微信号
添加不了直接电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什么意思
想要明白高明的治国方式,必须先反观历史;如果想要毁灭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也就是说让这个国家的人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
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原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龚自珍借以发表议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三统”说、“三世”说等。他是一位今文经学家,认为《左氏春秋》经刘歆窜饰,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处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处是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古史钩沉论》,意思是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道”是的意思是指人间正道,历史发展规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道”中,最“大”者当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凡欲治国安邦者,首先必须研究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特别是治国安邦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借鉴。龚自珍的这一真知灼见,上承中华先哲,下启当代精英,实为治国安邦之真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正视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为了追忆和缅怀,并从中汲取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龚自珍在总结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入乎道。”他认为历史同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他从“灭国”与“去史”的因果联系中,指明了“尊史”、以史育人的重要性。他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什么意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思是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
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古史钩沉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译文:
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破坏别人国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断绝别人国家的贤能人才,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古史钩沉论》是龚自珍在母亲去世后所写,共4篇。龚自珍从历史中指出现实与现实有关的问题。
第一篇重点谴责独裁专制制度的危害。龚自珍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依靠强大的权利而使众人屈服。
第二篇集中讨论了史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他认为世人应该以史为鉴。
第三篇评论当时儒学经典的不纯。当时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不容更改,但是他却说科举考试中的儒家经典是错误的,是不纯的。他这样说,不仅是对科举考试的讽刺,也是对当时严格控制士人思想行为作法的反感。
第四篇里面所讲的“宾宾说”是龚自珍历史观的重要观点。他认为皇帝对待士人应该以对待宾客那样尊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什么意思
想要明白高明的治国方式,必须先反观历史;如果想要毁灭一个国家,必须先毁掉这个国家的历史。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将直接决定着后人的抉择。
反观历史,从中汲取有用的计谋,才是根本之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道是啥意思
“道”是的意思是指:人间正道,历史发展规律。
该句的意思是: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
此诗句出自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古史钩沉论》,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确,社会主义的历史不仅蕴含着人类的“大道”,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将会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道”中,最“大”者当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凡欲治国安邦者,首先必须研究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特别是治国安邦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借鉴。龚自珍的这一真知灼见,上承中华先哲,下启当代精英,实为治国安邦之真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正视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为了追忆和缅怀,并从中汲取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龚自珍在总结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入乎道。”他认为历史同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他从“灭国”与“去史”的因果联系中,指明了“尊史”、以史育人的重要性。他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里有一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是何意。
《古史钩沉二》原文: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古史钩沉二》译文:
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破坏别人国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断绝别人国家的贤能人才,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扩展资料:
《古史钩沉论》中龚自珍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依靠强大的权利而使众人屈服。第二篇集中讨论了史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他认为世人应该以史为鉴。第三篇评论当时儒学经典的不纯。当时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不容更改,但是他却说科举考试中的儒家经典是错误的,是不纯的。
他这样说,不仅是对科举考试的讽刺,也是对当时严格控制士人思想行为作法的反感。第四篇里面所讲的“宾宾说”是龚自珍历史观的重要观点。他认为皇帝对待士人应该以对待宾客那样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史钩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