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形成两京制的格局? 两个朝廷不乱吗?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其势力范围在南方,当时朱元璋听从了手下建议,渡江攻克了金陵,改名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等到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把首都定在了这里。
其实朱元璋本身是不满意的,一直有迁都的打算。他理想的是首都是开封,他还亲自前去开封考察。但是李善长等人不同意,认为开封无险可守,所以朱元璋放弃了开封。
他也曾经想在家乡凤阳建都,毕竟这是光宗耀祖的事,多露脸。最终也由于反对而放弃。
不过他又开始考虑西安和洛阳,甚至也派太子朱标前去考察,不过朱标身体不好,在这个过程中去世了。
这下让朱元璋把迁都的事搁置了,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选定接班人,并好好地培养他。
不过朱允炆继位初,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把自己的侄子赶了下去,自己做了皇帝。朱棣也不喜欢南京,希望把首都迁到北京。
毕竟北京是他的根据地,他的根基在这里,在南京人生地不熟,反对势力仍然存在,危险也很大。
同时,北京处于防御蒙古的前沿阵地,这样可以对蒙古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
当然了,到了明朝时期,其实北京的发展已经很发达了,尤其是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经营。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设为留都,被保留下来。
其实两京制度在历史上并不稀奇,这也不是朱棣独创的。但是与前朝所不同的是南京当时拥有和北京中央机构类似的体系,不过由于皇帝在北京,所以给人的感觉南京就是养老的地方。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想保留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毕竟当时的南方是经济重心,再重视北方,也不可能把南方忘掉。
另一方面其实是避免山高皇帝远,有人在背后使绊子。但是朱棣绝对想不到两百年后的大明还会有机会用到南京。
明朝为什么有三个首都呢?
很多时候,提到“首都”,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般都只有一个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中心。所以,首都有一个就够了,然而在历史上,明朝时期,竟然出现过三个首都,而且还不是交替存在而是同时存在。为什么明朝会出现这么多都城,这些都城都是什么地方?这样多的都城,难道不担心治理方面会出问题吗?
古代王朝都城大都只有一个,但历史上也有设置多个都城的王朝,比如辽国实行的是五京制,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是辽国的正式都城,但辽国还有四个都城,分别是西京大同府(现在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现在京城),中京大定府(现在内蒙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附近)以及东京辽阳府(现在辽宁辽阳市)。
而灭亡辽国的金国都城也不少,金国的都城有三个:金上京会宁府(哈尔滨阿城附近)、中都大兴府(现在京城),还有汴京开封府(现在河南开封)。但金国都城与辽国又有不同,三个都城是之后灭宋形成的。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而其儿子朱棣把都城迁到京城,但南京都城继续保留,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都城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历史称中都。但叫“京城”的都城在开封,朱元璋当时有此
建三个都城计划,但没有实施,开封也没建设。那么明朝为什么保留三个都城,是效仿辽金还是另有其意呢?
1.起家之地不能忘
纵观明朝历史,在都城设置上很有意思,虽然说不上反反复复。但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并没有打算在南京长期居住,他曾派儿子朱标去北方重新选址。朱标先后考察了西安、洛阳两地,最后还给朱元璋呈送了关于迁都的可行性报告。但不久朱标死了,朱元璋迁都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之所以选择南京,朱元璋是经过长时间选择才定下来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前也是思前想后,毕竟选择都城不是小事,关系到江山社稷,还影响国运。朱元璋手下有个大臣叫陶安,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现在南京,他认为金陵“抚形胜以临四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也有王朝在此建都。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所以南京是福地,朱元璋没忘。
但朱元璋实际对南京并不太满意,虽然传说中有刘伯温的建议,但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王朝气数并不长。所以朱元璋很忌讳这一点,把南京当都城也是权宜之计。
至于中都凤阳,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那是朱元璋老家,他选择建中都,并不真正想作为都城。
2.实现“天子守国门”
朱棣夺了侄子的天下,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京城,也有着深层次考虑。朱棣长期驻过京城,早已经习惯了京城。而京城位置更重要了,可以抵御北方蒙元残余势力,实现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朱棣虽然把都城迁到京城,但南京继续作为都城用,但与京城地位就不同了。不过朱棣的后代却打算要把都城再次迁回南京,比如明仁宗时就修葺了南京,准备迁都回来,但没有实现。明宣宗把南京作为京师要地,实际上他还以京城为主。到了明英宗时,才正式确立明朝的“两京制”,两个首都并用,两套大臣班底,这也是明朝特色,与辽金不同。
3.南京地位并没有降低
明朝时,大臣有在南京任职的,也有在京城任职的。但京城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经营,其都城地位已经很难取代。但南京作为辐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明朝也不会放弃。因为早在南宋时期,南京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那时京城还远未达到南京地位,如果明朝放弃南京,那么就会面临海上及南部地区威胁,不可能及时处置。所以保留南京,巩固京城,有利于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都城是什么呢?
明朝有两个首都:应天(南京)和北京。
明朝在历史上总共有过两个都城,一开始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又将都城迁到了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九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之后才迁都的北京,但南京的应天府作为留都依然存在。
内阁制度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
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国都,为什么明朝却是两个
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因为对长子没有保护好的过错,毅然决然的立长孙为太子,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保护,避免再出现一样的结局。朱元璋虽然这样做了,但还是没有想到,在他死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没几年就发动政变,史上称为靖难之役。在这次政变中,朱棣将自己的侄子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自己做了皇帝。

朱棣
靖难之役后,朱棣将明朝的都城迁到了北京,因为朱棣的老巢就在北京这边。后来为了表示自己对父皇朱元璋的尊重,他下令允许南京仍然可以保持拥有,和北京朝廷一样的政府机构。南京虽然保持了原有的政府机构,但是在这里任职的官员却没有任何的实权,以至于后来在明朝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假如你从北京被调到南京任职,就算是职位上升了,但是,你其实是被贬职了,因为你离明朝的权力中心越来越远了。不过令人想笑的是,许多人情愿在南京待着都不想去北京,为什么,因为南京的官员看似是职位很高,但是实际上根本就不管事,有这等美事谁不乐意啊。
南京府
明朝虽然出现了两个朝廷,按理来说,是很有可能出现混乱局面的,但是明朝统治者却很巧妙的化解了,而且两个都城在后来还有好处。明末时,北京被攻破了,明朝的权利机构马上就转移到了南京,至于为什么是南京,原因很简单,南京有所有的机构,只要皇帝一到,马上就可以上朝议事,这省去了很多事情。但是先前就说过,南京的官员安逸日子过惯了,真让他们来议事直接没有什么能力,所以也导致后来的南京万历政权,没多长时间就垮台了。
明朝为何实行两京制,有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
两京制在中国 历史 上并不稀奇,很多朝代都不止一个都城,比如隋唐两代的长安、洛阳,当朝廷以长安为都城时,洛阳通常以“东都”的形式存在;再比如辽金两代的“五都制”,一共设置“东西南北中”五个都城。不过这些“一朝多都”的朝代都无法与明朝相比,尽管从数量上看明朝的“南北两京”并无特别之处,但南京却有一套实打实的“备份”班子,而这点是历朝历代都不具备的。
既然朝廷有两套班子,那么在明朝276年的 历史 当中,南北两京不会因职权重叠而产生冲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回溯到“两京制”的诞生背景,也就是成祖朱棣时代。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此时明朝有且只有这一套班子,而且从后续的发展来看,朱元璋也没有建立“陪都”的打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京制”的格局呢?答案就是“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推翻朱允炆之后在南京登基称帝,不过他的根基和统治中心在北方,所以迁都北京势在必行。公元1421年,朝贺大典正式在北京奉天殿举行,这也意味着明朝权力中心“北迁”的完成,自此北京取代南京成为朝廷驻地。然而南京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朱元璋定下的都城,而明朝又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南京的都城地位是任谁也不敢取消的。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被称为“行在”,而南京被称为“都城”,也就是说北京尽管是真正的权力中枢,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临时都城”,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地方;而南京尽管已经退居二线,但名义上仍旧是大明王朝的“正式都城”。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朱棣驾崩,甚至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曾一度想迁回南京,但可惜寿限太短,仅仅十个月之后仁宗也追随成祖而去。
随着局势一点点平稳,“两京制”的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到英宗时期,朝廷正式颁布诏书,规定北京各衙署废除“行在”二字,而南京各衙署添加“南京”二字,这样就从法律层面将北京升格为“正都”,而南京则成为“陪都”。作为曾经的都城,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班子,诸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一样不落,而且官吏的称呼和级别也与北京相同。
尽管这两套机构从名份上说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管辖的范围还是大有区别。由于南京没有皇帝,实权远远比不上北京,相对于北京可以统辖全国而言,南京的主要权力范围基本局限在南直隶。正因为如此,南京各级官吏多为虚职,也就是说国家按月供给粮米,但基本上没什么正经事可做,甚至到了明后期,南京基本上已经成为失意大臣的养老之地。
明朝时为何有两个都城 一个南京 一个北京?
朱元璋当年都城建在南京。。。 明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为防变乱(因为朱棣根据地在北京),也为了更好发展北方经济,所以迁都北京。 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虚设了没有太多实权的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 刚刚迁都几个月的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成祖大怒,立即处死了萧仪。[3]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於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但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4],继位的明宣宗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