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旅游景点
山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 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山西的旅游景点资料,欢迎阅读!
山西的旅游景点
润城镇
一直是山西阳县最繁华的城镇之一,富商巨贾辈出。沁河明清时称“洎水”,它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几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如今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
新平堡镇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今属大同市天镇县。与河北、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所谓鸡鸣听三省。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历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
师家沟
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平定县娘子关镇
位于晋冀交界处,是山西的东大门,距平定县城45公里,因地势险要,史称“天下第九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原辖22个村委会,分别为大社、背峪、西武庄、东武庄、程家、西塔堰、东塔堰、城西、坡底、河滩、河北、娘子关、关沟、上董寨、下董寨、金窝庄、三星村、吊沟、罗家庄、回城寺、井沟、贤沟。2000年12月,原槐树铺乡的新关、旧关两个村划归娘子关镇管辖,行政区域面积增加到171.7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镇农业人口17282人,常住人口3万人,耕地1.6万亩。水资源充沛,是娘子关镇的一大特色。
汾城镇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部,吕梁山脉、姑射山东麓,镇区距襄汾县城18公里,镇境西与乡宁县毗邻,东与西贾乡接壤,北与古城镇、景毛乡相连,南与赵康镇交界。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县辖1个居民委员会、3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居住集中紧凑,道路形式为方格网。镇域内襄乡公路、省道临夏线越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碛口镇
地处吕梁山西麓,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与柳林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人口3340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05人,共有40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
静升镇
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坐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阳泉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
1、 翠枫山自然风景区,位于阳泉市的郊外,景区内有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处处都是沟壑怪石,清澈的泉水在山中流淌,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2、石评梅故居,位于平定县城内,为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杰出先驱石评梅女士所建。故居总体布局属我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形式,为清代建筑风格。
3、狮脑山公园,位于阳泉市区西南的狮脑山主峰,距市中心10公里,占地面积1984亩,海拔1160米,为阳泉市最高峰,曾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
4、阳泉桃林欢乐世界,位于阳泉市郊区桃林沟村,地处城市近郊,项目着重打造第三板块一个长廊,儿童乐园区,勇敢者乐园区,高科技体验区,婚庆长廊《葡萄长廊》。
5、藏山风景区,坐落于太行山西麓,阳泉市盂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长池镇,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得名。
更多关于阳泉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平定南关西关挨着吗
西关街西关社区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032110002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321。邮政编码为04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53 ,车牌号码为晋C。西关街西关社区与西关街城北社区、南关街南关社区、南坳社区、城里街评梅社区、罗家峪社区、城里街嘉河社区、洗马堰社区、东关街东关社区、孙家沟社区、东关街大林山社区、庙沟社区、佳景社区、府新街瑞锦社区、杨家沟社区相邻。
西关街西关社区附近有娘子关、冠山景区、固关长城、平定冠山森林公园、药林寺森林公园、平定冠山书院等旅游景点,有平定黄瓜干、平定冠山连翘茶、平定荆花蜂蜜、西回小米、平定砂器、阳泉铁锅等特产,有平定婚俗、平定武迓鼓、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平定皇纲、平定传统三八席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但凡县城皆设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而我的家乡平定城则没有北门。民间说开了北门怕出响马,所以自古没有北门,没有北关的平定城一向以“三关一街(东关、西关、南关和城里街)”自喻。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小康建设,平定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西关境内而言,一改上世纪遗留下来的穷檐漏屋,呈现出一派高楼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商厦、林荫、公交、街灯,要不是眼前的两个旧地标,纵然说你是一个地道的西关人,恐怕也很难辨认出这就是生你养你的西关村。这两个旧地标便是评梅西街、西关十字路口的“大槐树”,与三阳食府对面、大石头沟新建路上的“大石头”。
“大槐树”是黑砂岭秦皇古道的见证。
旧时的平定县城曰“在城”,西关镇、西门镇、上城镇、学门镇、东门镇和东关镇,从西向东依次排列,逢双日或单日开集,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中六大集市,也是古州平定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砂岭秦皇古道,从阳泉市城区义井村的三义庙到胜水寺(二道寺),经凭虚阁下的南天门进入西关镇界内。科名坊(红牌楼,已迁建冠山)、存像祠、白衣庵(雨花台)、大王庙、春秋楼、社稷坛以及西关街头的存真阁(西阁)等明清建筑群落和商号店铺、公馆学堂、豪宅民院,曾散见于这条千年古道上,被平定报社原主编赵成秀老师撰文称之为“十里长景”。东汉时期建造的烽火台,至今还屹立在黑砂岭上。漫漫黑砂岭古道穿西阁而入,经西关驿站(马王庙)、桥沟、大巷、五龙桥、瞻华门(县城西门)进入城里街,是旧时西去秦蜀、东达燕赵的重要枢纽,更是贯通京冀晋的通衢大道。“大槐树”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藏千年轶事,载万里风尘。像这样的大槐树,在西关街头原本生有两株,一株坐落在西阁内不远处的街北唐家大院门前,只可惜在西关“城中村”改造伊始没能完善地保存下来,成了一大缺憾。另一株则是现存于评梅西街和嘉山路十字口东,即金誉超市门前地段的大槐树,西关人称之为“老槐树”。“老槐树”总高约三丈出头,树围粗细由四个成年人可牵手环抱,树冠大约百余平方米。其干形奇特,苍劲挺拔,如蛟龙腾空;冠貌俊雅,枝叶婆娑,似玉凤浮羽。相传“老槐树”上曾飞来九对喜鹊同时筑巢,呈现了“九凤登枝戏槐”之佳景,大有春则蕊香蜂戏、夏则叶茂蝉鸣、秋则穗实人益、冬则枝坚雀巢之神韵。2015年,经市县相关专业部门鉴定为宋槐,称“一级国槐”,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可谓是平定黑砂岭古驿道边至今尚存的祥瑞之物。
“大石头”是平定城宋代遗址的见证。
据《平定州志》(光绪版)记载:“此巨石称茄石,在西门外一里许”。“西门外一里许”,指的就是西关大石头沟,而我便是大石头沟一带的常住居民,“大石头沟30号”的门牌一用就是五十多年,直至2010年整体迁入嘉美花园。大石头沟之所以用“大石头”冠名,正是因为在沟的中间地段矗立着这块巨大的“茄石”。小的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起,说大石头是神仙用麻秸棍一肩挑来的,其中一头挑着大石头,另一头挑着大铁钟,不料麻秸棍被鸡叫声惊断,也有说是被清晨出门倒尿盆的孕妇惊断,钟落石坠,落钟的地方起名叫“钟楼巷”(现城里二道后街),坠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大石头沟”。随着岁月更迭,如今的我也步入老年,大石头的传奇故事依旧在民间相传,但对于我来说,却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因为我知道大石头并非是“神仙”运来的,而是天生天化的,是亘古以来就有的。可以说,“大石头”是当今见证平定古城上千年历史的印记之一。
众所周知,秦末汉初,淮阴侯韩信伐赵曾驻兵平定上城,因其高阜而为寨,又以榆木塞门而得名“榆关”。平定籍当代书画大师郭九麟先生,曾作画《榆关门》并题画诗曰:“高阜为寨称榆关,韩信屯兵曾此间。运筹帷幄出奇谋,背水绵蔓合名战。赤帜未标下赵藩,晚餐有约上钩玄。勤珉一尊纪风云,转头两千二百年。”足以见得平定县城之历史久远。据考究,平定县行政建制起源于西汉,初治今平定县新城村,北魏改名为石艾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并迁治广阳村(今属昔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今上城,兴工增建下城,形成了大城套小城的上下重城。乾隆三十年县城再度重修,上下重城各置城门二座,即:上城南门迎薰、东门榆关,下城东门拱岱、西门瞻华。大石头就偎依于瞻华门外的城墙根下,其脚下的大石头沟自然就成了护城壕沟,晴天行人行车,雨天排水排涝,遇特大暴雨,那满沟洪峰像驯服的野马,呼啸而过直泻下游的五龙桥汇入嘉河。“大石头”俨然就是古州城池的一尊镇守大神。
无论是“大石头”,还是“大槐树”,在儿时的印象中,不是合伙去攀石顶、攻城墙和捉迷藏,就是结伴去钩槐花、摘槐子和掏鸟窝,觉得这两样物件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也更没有觉得有多么引人注目或值得缅怀。然而,今天的西关村已是沧海桑田,到处琼楼玉宇,火树银花,旧时的遗迹、遗物、遗景、遗痕,早已经荡然无存。眼下也仅有这两件宝贝能够承载与勾起人们的乡愁和记忆,可以说它们是西关之地标,也是古道之念想;是西关之图腾,更是古城之象征。我为其能够追溯西关往事、见证县城历史所感慨,同时更为其能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予以美化和亮化而点赞。值本话题结束之际,学联一副,谨表示对它们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