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是哪六亲?
当形容一人十分不留情面,不通人情,甚至连家人亲属都不顾及时,我们常常会直言他“六亲不认”。可是算上父母兄弟,也凑不上“六亲”,那这“六亲”究竟有哪些呢?
其实相对于如今泛指亲属的说法,古代对于“六亲”有特定的定义,其中有三种说法最具有代表性。
一出自《左传》,即父母、兄弟、父亲的姐妹(姑姐)、甥舅、妻的家属(婚媾)及夫的家属(姻亚)。这种说法不仅含括了我们最熟悉的父母兄弟,还牵扯到了双方夫妻的家属,父亲的亲属等,因此定义让人感觉过于生疏,在今日相传不是太广。
二出自《老子》,即父母、兄弟、夫妇。保留父母兄弟四亲,除去表亲关系,新增夫妻双方,这实际上是对“亲”一词范围的进一步缩小。毕竟在长久的相处中,表亲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随着各自家庭的组成而越来越疏远。
三出自《汉书》,即父、母、兄、弟、妻、子。将夫妇替换成妻与子,对男性而言此定义更为精确,在血缘与婚姻方面的理解也更为现代人所接受。
孝道在先,父母生养教育我们,自然排在最前;其次兄弟姐妹与我们身上流着相同的血,自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之后当我们成家之后,有了钟情的伴侣、可爱的孩子,又组成了新的家庭。亲情这一概念诠释虽简单,维系却需要真心的百分百投入,切不可“六亲不认”。
经常听到有人说“六亲不认”这个词,这里的六亲指的是什么?
“六亲不认”如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通融的余地,跟“铁面无私”意思相同。现代人常用来评价某个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
从众多学者的考证结果来看,这个成语应该是从普通大众的口语里逐渐定型下来的,它究竟诞生于何年何月,已经无法考证,因为古籍里没有出现过这个词汇。
古籍里跟“六亲不认”最相近的词汇,出自《道德经》第18章,说道:六亲不和,有孝慈。
意思是说,如果出现了“六亲”之间不和睦有纷争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对上孝顺、对下慈爱的可贵。在古人看来,孝顺和慈爱就像粘合剂,能把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社会粘合起来,形成一个和和美美的整体。
“六亲不认”在成型之时,在词性上比较模糊,很难判定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以我的认知,把它看成是中性词比较妥当。
之所以说它的词性模糊,源于两个要点。
一是,用在不同职业和身份之人的身上,表达出来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二是,用在不同场景下,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含义,主要是看对公还是对私。
比如,对一名官员来说,他如果六亲不认,那么,在大众眼里,他就是忠于职守的好官。如北宋时期的包拯,就是公认的好官、清官,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做到公正无私,被老百姓誉为“包青天”。
如果对一名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中年男人来说,他如果六亲不认,不去孝敬父母,不去抚养儿女,对其他亲友也不闻不问,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人,人格不完善,肯定要遭人唾骂。
古人对“六亲”具体指代哪些人?也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其中,以《左传》和《汉书》里所讲的最有可信度,支持率也最高。
《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六亲者,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父子、兄弟、姊姑、甥舅,大家都能理解,“昏媾”和“姻亚”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实际上,这两个词汇跟今天的“婚媾”和“姻娅”通用,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造出那么多字,都是指代通过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如,岳父、岳母、公婆、大舅子、小舅子,等等。
隋末唐初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颜师古,他是研究《汉书》的专家,曾花费半辈子时间对《汉书》进行了注解,出版了著作《汉书注》,他这本书被历代学者看作是最全面《汉书》注解。书里边对“六亲”这样解释: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
确切来说,“六亲”就是父亲和母亲,哥哥和弟弟,老婆和孩子。
因为《汉书注》很有权威性,因此,颜师古所说的“六亲”,被历朝历代大多数人认同。
可以看出,“六亲”是指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六种亲人,父母亲、哥哥弟弟、老婆孩子都是生命中关系最亲密的人。
但是,现代一些学者把“六亲”的概念向外拓展了不少,指代六种形式的亲戚关系,并以不同个体来对应,这种观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第一种亲,是指跟父亲有关系的亲戚,包括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姑妈等。
第二种亲,是指跟母亲有关系的亲戚,包括外爷外婆、舅舅、姨妈等。
第三种亲,是指兄弟之亲,包括哥哥、嫂子、弟弟、弟媳、侄子、侄女等。
第四种亲,是指姐妹之亲,包括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外甥等。
第五种亲,是指夫妻的父母亲,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第六种亲,是指子女由婚姻形成的亲戚关系,包括儿媳和女婿。
六亲不认,这句话中指的是哪六亲呢?
六亲不认通常是指父亲、母亲、兄、弟、妻子、子女为六亲。以上说的这个六亲不仅是和自己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和自己有着最亲密关系的人。因此在生活中,人们说一个人不讲究情面,就说批评这个人六亲不认。有的人不爱社交,尤其是在过年走访亲戚时,不爱走动,也不爱和亲人交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父母说“六亲不认”。最早在《左传》中就提到过关于六亲,到底是哪个六亲的说法。明确指出以父母、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为六亲。父母和兄弟,不用多过解释,姑姐是指和父亲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妹,甥舅、婚媾是指母亲这面的亲戚,姻亚是指父亲这面的亲属,如此看来,这六亲所指的亲属就比较广泛了。之后在《老子》中又提到这样一句话:“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们推测《老子》说的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夫妇,这六亲是以每个家庭成员为中心而定义的。
后来在《汉书》中又提到的,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父母亲和自己最亲,这是直系亲属血缘关系,其次是兄弟姐妹,还有自己所生所养的子女,这些是和自己有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妻子或者是丈夫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是和自己是最亲密的人。以上说的这六亲都是和自己有着直系亲属关系的人,人们也普遍接受这六亲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六亲不认”这个成语,有时被褒义使用,比如形容一个人铁面无私,说他秉公执法,说这个人“六亲不认”。有时又被褒贬义使用,骂一个人有些不近人情,比较顽固,就说他“六亲不认”,太无情了。
“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
“六亲”为一种泛称,指的是关系紧密的亲人们。在历史的传承中,“六亲”也被古人赋予了一定的具体指代,结合古典文献中的阐述,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三种:
其一为“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这样的划分标准,是出自《左传》。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六亲)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左》文中的昏指的是妻子的父亲;媾指的是重婚之亲,年谡重婚者,指的是重交互为婚姻,就是俗话中的亲上加亲,表兄娶表妹一类的婚姻;姻指的是女婿的父亲,就是现代所谓的姻亲。
其二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这样的划分标准,是出自《老子》。《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文中的“六亲”,据王弼的注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其三是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这样的划分标准,是出自《汉书》。《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对于“六亲”的划分,历史上并不只是上述三种,比如还有将“天地君亲师友”说成六亲的。综合各家之言,六亲实际上是血亲和姻亲的泛指,不只是指六种亲属。
而现代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父亲为一亲(涵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等),母亲为二亲(涵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