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添加不了直接电话
需根解损——四个字描述一种思维模式
1、
币乎大V 钱串串 在文章 从咕噜男神的留言截图开始说 中用提到了一种思维方式——需根解损。并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了评论区的问题。每个单独的需求都可以进行一轮需根解损找到最优解,进一步扩展,如果多个需求之间选出的最优解有冲突时如何处理?
以下引用串串文中对需根解损的解释:
看到串串使用的这种思维方式——需根解损,第一感觉:四个字的凝结了一种思维方式的核心,简直是牛到不行。
我是做软件开发的,看到这四个字感觉被感亲切。
做产品本质上就是在帮用户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是个技术活,用户和你描述的往往都是伪需求,需要根据用户的描述进行调研,找到根属性——需求背后的根本问题;
找到根属性之后——往往是一组根属性,需要提出一些列解决方案,再从解决方案中找到最优的方案,进行开发实施。
2、
为了加深对需根解损思维方式的理解,我搜索了需根解损。
需根解损是政策性辩论的一种思考框架。由此可知串串在文中提到的上学时候参加的神秘小团伙应该是辩论相关的社团。
之前在看奇葩说时就感觉这些人各个都这么厉害,从来没研究过辩论背后的方法论或思维方式。今天看到的知识辩论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
需根解损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制定组织制度,企业策略,国家政策都可以使用需根解损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3、
需根解损,用四个字描述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了解之后记住四个字就够了。
我认为,定理、规律、道理等只是用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理念或者一种思想,是一种方便法门,而且可操作性比较高,易记忆,易流传。
一个道理、规律、定理或公式,从认识到熟悉,再到运用自如,可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初期——因为短便于记忆,然后再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背后所传达的思想;
2)熟练——应用公式定理的过程是深刻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自己的感悟;
3)内化——通过一段时间公式可能就会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再结合其他的投资理论,我们就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原则。
#沟通D11:【政策辩论】【结构调用】#
政策辩论:如何思考更清楚?表达更明确?
政策辩论
第一:应用于行动政策及公共政策中,是一种优化沟通思考路径的整体方法。
第二:政策辩论的框架有四个核心步骤,分别是“ 需、根、解、损 ”。在应用过程中,这四个词的顺序不能改变。
需:需求性, 确定麻烦 ;有没有麻烦、痛苦、滋扰,以至于需要采取一个新的行动或对策;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检查和探究价值观认知的差异,并努力寻找共识。
根,根属性, 寻觅原因 ;产生这个麻烦、痛苦、滋扰的原因是什么;
解:解决力, 评估效应 ;这个新的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损:损益比, 衡量得失 。损害和益处——这个政策,它的好处、坏处、利好、利空各是什么。
对于沟通而言,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认识到,思考如果清楚,表达才会明确。
这四个词的顺序不能改变,因为当前一个问题没有分析完的时候,你完全没有必要分析后一个问题。
“需根解损”是一个完备的决策工具,是一个表达的口诀。
追求思想启发与追求科学论证两种不同的做法对辩论前进方向的影响,我们可以将之看成价值辩论与政策辩论的对比和总结。
政策辩论的框架“需根解损”也适用于产品的分析:需求性:用户的痛点是什么。根属性:产生这个痛点的根源是什么。解决力:对各个方案的解决力度进行评估,选择一个最优的。损益比:分析方案中所有角色的利益关系
结构调用:如何不开口,就能控制别人?
突解决专家视角的关键之处,是“处理人”——影响人的心智、管理人的思路、控制人的情绪、强化人的执行。
具体方法 实现对人的影响 【两类】
一、看得见的结构;
(演讲前的肢体与眼神的互动)表达者其实是在试图和尽可能多的受众建立具有关联性的人际接触
(直接肢体的接触)恰当的人际接触,会发生对人非常明显的影响。
除了资源、权力、合法性,除了机会、收益、共赢,你还可以通过对对话结构的预先设置,从而对对方产生影响。
二、看不见的结构。
(讲台教堂…的设计)这种权威感的塑造,不来自明示的言辞,只是一种暗示的环境。
(如何落座)保持这个均等的结构,其实是在不断地暗示着公平。
沟通中要综合调动看得见的结构工具,和看不见的结构工具。 留意言辞、行为, 这种“看得见”的结构控制,也要 留意氛围、环境、座次 这种“看不见”的结构控制。
1、好的包装会让人觉得商品本身好。这是外表的影响。2、隆重的仪式感会让被接待人感受到重视。这是场面上的影响。3、铺天盖地的高频广告会时刻提醒你记住这个品牌。这是频率的影响4、有的夜店把声音开的很大、节奏很快,有的店把声音开的柔和、节奏放慢,这是声音的影响。5、衣服专卖店把店铺装修成暖色、冷色等,卖肉的摊位把灯光调成粉红色,这是颜色影响。6、有些销售雇佣“拖”来吸引大家围观购买,这是行为的影响。7、快餐店把凳子设计为不是很舒适的硬材质,希望客人快吃快走,这是物体的影响。8.瑜伽馆的硬件配套高端,环境干净整洁,客服服务专业热情,有细节,师资高质量,课堂高水准,是在营造品牌的影响。
2022-07-06 《思辨力》985
第四个设定,奥瑞冈比赛一整个赛事只会使用一道题或者两道题。 也就代表,可能十几二十场比赛,众多的队伍,都反反复复打同一道题。大家还可以去彼此听,这里听到一个好的论点或者数据或者论文,自己就可以在下一场用上。
我们在之前讲到“稻草人谬误”时提过好的辩论的原则是忠实原则和宽容原则,背后的逻辑就是,如果我们驳倒的仅仅是对方辩友的口误、准备不足、甚至是能力不够等,那是相对低级的辩论,如果我们驳倒的是某一个立场或者观点最强大的版本,那才往真理的方向稍微近了一步。反驳假问题仅仅是虚荣,反驳真问题才是求知。
好的,我们来总结一下,需根解损是一个分析框架,要不要推行一个政策,要不要做出一个改变,等等。
需求性: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者要追求的利益和目标)
根属性:新政策与解决需求性有因果关系
解决力:新政策可以被有效地执行
损益比:新政策可以落实的利益大于弊害
最后,照例留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应该将安乐死合法化,你认为有什么需求性和根属性?你可以选取你熟悉的任意一个地区。
第二个,应该征收肥胖税,如何用需根解损的框架进行分析,你可以选取你熟悉的任意一个地区。
第三个,试着用需根解损这个框架来分析一个你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决策。
政策问题的可辨性 解释?
政策性辩论与非政策性辩论的区别,除了需根解损这类形式,结构上的区别。内在的核心,目的的区别是什么?
政策性辩论的组成是需根解损四大属性,需要性是「存在且重要」,又称为具体实害和上位价值,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根属性是「问题源自现况」因此如果不做改变无法解决;解决力是「可行且有效」,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因果问题;损益比是「利大于弊」也就是比较的问题。
而价值、事实、因果和比较皆可以独立成为非政策性辩论的讨论对象,这是概念的对应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