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质子、核外电子、原子核…分别带什么电?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它们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原子是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 原子构成分子而分子组成物质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子核带什么电
原子核带正电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为什么原子核带正电荷,正电荷到底是什么东西?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子不带电,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因此原子核就带正电荷。
物体或构成物体的粒子所带的正电叫正电荷。
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表示符号为“+”;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质子是正电荷,而正电荷不一定是质子,对应的电子即是负电荷。正负电荷的区别是失去电子的物质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物质带负电荷。
扩展资料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均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接触起电现象中电荷量的分配
1、导体接触起电时电荷量的分配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有关.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时,电荷量平均分配;形状、大小不同的导体接触时电荷量不能平均分配。无论哪种情况,接触前后电荷总量不变。
2、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起电时电荷量的分配情况
(1)用电荷量为Q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小球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与原带电金属球相同。
(2)用电荷量为Q1的金属球与电荷量为Q2的金属球接触,若两球带同种电荷,则每个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均为总电荷量的一半,即Q1=Q2′=(Q1+Q2)/2。
电性与两球原来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若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剩余电荷量平均分配,电性与接触前带的电荷量大的金属球的电性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子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电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荷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荷。只有原子核内部质子带正电荷,才不会因为原子核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每个质子的电子飘逸的无影无踪。因为电子实在、实在、---太小,致使原子核的万有引力是无能为力吸引住电子的。即原子核的万有引力只是原子之间,才能方显原子核万有引力的突出作用。所以如果将电子主观规定为负电荷,那么原子核就肯定是带正电荷的,否则很难解释原子是金属的最小粒子。